寿光环评公司_光伏发电项目环评
时间:2020-05-24
寿光环评公司-光伏发电项目环评
2.2产污环节分析
2.2.1噪声
项目逆变器工作时会产生轻微的噪声,源强约40dB(A)左右。
2.2.2固体废物
该项目光伏组件使用年限为25年,每25年产生量约为2.4t,光伏组件到期后,由原生产厂家回收利用。本项目不单独设置变压器,小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后并网进入公用变压器。
2.2.3电磁辐射
在逆变器等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大功率电力电器设备及高压输电线等会产生电磁波向外辐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及信号干扰等种种危害。这种电磁辐射场强的强弱与逆变器等级选型和距逆变器的距离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逆变器的变压等级越大,其工频电磁强度越强,反之越弱;距离逆变器越近,工频电磁场强度越强,反之越弱。该项目属于工频和低压,电磁辐射很低。
2.2.4光污染
本项目采用太阳能光伏组件作为能量采集装置,在吸收太阳能的过程中,会反射,折射太阳光,产生光污染问题。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一、本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由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可知,项目营运期产生的污染因素主要为噪声、固废、电磁辐射以及光污染。
1、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主要噪声设备为逆变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噪声级约为40dB(A),经隔音后约为35 dB(A)左右,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1类功能区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即昼间小于55dB(A),夜间小于45dB(A))。
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并网光伏系统,不带蓄电池组,无废蓄电池产生。
光伏发电系统的寿命很长,本项目采用太阳电池组件寿命在25年以上,逆变器寿命在12年以上,而且在25年到期之后,本项目更换下来的到期光伏组件板为120块,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每块重约20kg,到期光伏组件板总重约为2.4t,由供货公司回收。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全部得到综合利用和合理处置,实现了零排放,不会对环境构成二次污染。
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在逆变器等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大功率电力电器设备及高压输电线等会产生电磁波向外辐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及信号干扰等种种危害。这种电磁辐射场强的强弱与逆变器等级选型和距逆变器的距离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逆变器的变压等级越大,其工频电磁强度越强,反之越弱;距离逆变器越近,工频电磁场强度越强,反之越弱。该项目属于工频和低压,电磁辐射很低。本工程变压等级较低,设备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较低,对人体和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4、光污染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采用太阳能光伏组件作为能量采集装置,在吸收太阳能的过程中,会反射,折射太阳光。由于发电效率对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技术的要求,国内外生产厂家为降低反射,对光伏组件表面进行了绒面处埋技术或者是采镀减反射膜技术。目前采用以上技术的光伏组件可使入射光的反射率减少到10以内,如果采用镀两层减反射模或绒面技术与反射膜技术同时使用,则入射光的反射率将降低到4以下,对周围影响很小。
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作为21世纪工业发展模式,对企业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从生产原辅材料选取和利用,生产工艺设备,生产路线和产品的选取到每个生产环节以及能耗物料的综合利用等贯穿始终。清洁生产就是指将污染物消除或消解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末端处于无废或少废的一种全新生产工艺路线。清洁生产是将产品生产和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资源、能源配置利用的最大效率和环境成本的最小量化,是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清洁生产就是把工业污染控制的重点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移到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全过程体现在原料、工艺、设备、管理、三废排放、产品、销售、使用等各个方面,从而使污染物的发生量、排放量最小化。
本项目清洁生产符合性如下:
1、工艺设备
①本项目采用先进实用工艺,多晶硅组件国内应用于光伏发电的主要组件,技术较为先进且成熟。
②在元件制造方面,多晶硅组件相对单晶硅更为节约能源,节省硅原料,达到工艺成本和效率的平衡。同等发电量的情况下,多晶硅组件的占地面积比单晶硅小得多,产能也相对较高。
2、原辅材料及能源
①原料来源是太阳光,属于无毒无害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职工生产生活所用能源均采用电源,属于清洁能源。
3、产品
本项目是发电工程,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属于清洁能源,该能源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3、污染物产生
光伏发电站运营期间没有大气污染物、污水、较大噪声产生,只有固废到期光伏组件产生,经妥善处理后不会有较大的环境影响。
该项目年发电量5.56万kWh,相当于节约折合节约122.4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306吨,减少SO2排放量2.4吨,减少NOx排放量1.2吨,年可减少烟气排放量63.6万Nm3,有效减少社会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
总结以上几点,光伏发电站项目执行严格的环保措施后可实现达标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因此本项目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三、环境风险分析
1、评价目的和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遵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精神,按照《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鲁环发[2009]80号)》要求,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为指导,通过对本项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后果计算等风险评价内容,提出本项目减缓风险的措施和应急预案,为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危害的目的。
2、风险源分析
该项目没有列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1的危险物质,该项目无重大危险源。
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人身伤害风险。
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不符合,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意外。
设备的堆放与搬运等发生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意外。
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
电气设计均按环境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F1级防腐型和户外级防腐型动力及照明电气设备。根据车间的不同环境特性,选用防腐、防水、防尘的电气设备,并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和接地保护。供电逆变器、配电箱开关等设施外壳,除接零外还应设置可靠的触电保护接地装置及安全围栏,并在现场挂警示标志。操作电气设备的电工必须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并有监护人。配电室必须设置挡鼠板及金属网,以防飞行物、小动物进入室内。地下电缆沟应设支撑架,用沙填埋;电缆使用带钢甲电缆。设置各种可能的通讯联络方式,如手机、对讲机、固定电话等,确保联络畅通。
(2)、防止触电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a、检修机械必须严格执行断电挂禁止合闸警示牌和设专人监护的制度。机械断电后,必须确认其惯性运转已彻底消除后才可进行工作。机械检修完毕,试运转前,必须对现场进行细致检查,确认机械部位人员全部彻底撤离才可取牌合闸。检修试车时,严禁有人留在设备内进行点车。
b、人手直接频繁接触的机械,必须有完好紧急制动装置,该制动钮位置必须使操作者在机械作业活动范围内随时可触及到;机械设备各传动部位必须有可靠防护装置;作业环境保持整洁卫生。
C、各机械开关布局必须合理,必须符合两条标准:一是便于操作者紧急停车;二是避免误开动其他设备。
d、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因素大的作业现场,非作业人员因事必须进入的,要先与当班者取得联系,有安全措施才可同意进入。
(3)、电磁辐射环境风险
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排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将电磁辐射列入必须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据国外资料显示,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源之一。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五大影响:
a.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
b.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c.电磁辐射是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d.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的发育、骨髓发育、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肝脏造血功能下降;
e.电磁辐射可使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该项目属于工频和低压,电磁辐射很低。本工程变压等级较低,设备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较低,对对人体和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事故的防范措施是项目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所建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从管理、安全设计等方面提出风险事故的以下防范措施:
(1)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完善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加强岗位培训,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设备管理,特别是对易产生火灾隐患的部位加强检查。
(2)建立事故预防、监测、检验、报警系统;采取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综合预防措施,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3)加强事故管理,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对其它单位相关事故的研究,充分吸取经验和教训。
(4)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应成立应急事故领导小组。
(5)每个生产岗位必须要有一个明确而又能为所有在岗人员熟悉的安全方针;并定期组织员工培训,熟练掌握应急事故处理措施。
(6)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有人值班,自动掌握安全防范措施,尽可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综上,对在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采取各种环保措施,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故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较小。
2.2产污环节分析
2.2.1噪声
项目逆变器工作时会产生轻微的噪声,源强约40dB(A)左右。
2.2.2固体废物
该项目光伏组件使用年限为25年,每25年产生量约为2.4t,光伏组件到期后,由原生产厂家回收利用。本项目不单独设置变压器,小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后并网进入公用变压器。
2.2.3电磁辐射
在逆变器等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大功率电力电器设备及高压输电线等会产生电磁波向外辐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及信号干扰等种种危害。这种电磁辐射场强的强弱与逆变器等级选型和距逆变器的距离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逆变器的变压等级越大,其工频电磁强度越强,反之越弱;距离逆变器越近,工频电磁场强度越强,反之越弱。该项目属于工频和低压,电磁辐射很低。
2.2.4光污染
本项目采用太阳能光伏组件作为能量采集装置,在吸收太阳能的过程中,会反射,折射太阳光,产生光污染问题。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一、本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由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可知,项目营运期产生的污染因素主要为噪声、固废、电磁辐射以及光污染。
1、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主要噪声设备为逆变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噪声级约为40dB(A),经隔音后约为35 dB(A)左右,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1类功能区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即昼间小于55dB(A),夜间小于45dB(A))。
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并网光伏系统,不带蓄电池组,无废蓄电池产生。
光伏发电系统的寿命很长,本项目采用太阳电池组件寿命在25年以上,逆变器寿命在12年以上,而且在25年到期之后,本项目更换下来的到期光伏组件板为120块,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每块重约20kg,到期光伏组件板总重约为2.4t,由供货公司回收。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全部得到综合利用和合理处置,实现了零排放,不会对环境构成二次污染。
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在逆变器等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大功率电力电器设备及高压输电线等会产生电磁波向外辐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以及信号干扰等种种危害。这种电磁辐射场强的强弱与逆变器等级选型和距逆变器的距离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逆变器的变压等级越大,其工频电磁强度越强,反之越弱;距离逆变器越近,工频电磁场强度越强,反之越弱。该项目属于工频和低压,电磁辐射很低。本工程变压等级较低,设备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较低,对人体和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4、光污染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采用太阳能光伏组件作为能量采集装置,在吸收太阳能的过程中,会反射,折射太阳光。由于发电效率对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技术的要求,国内外生产厂家为降低反射,对光伏组件表面进行了绒面处埋技术或者是采镀减反射膜技术。目前采用以上技术的光伏组件可使入射光的反射率减少到10以内,如果采用镀两层减反射模或绒面技术与反射膜技术同时使用,则入射光的反射率将降低到4以下,对周围影响很小。
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作为21世纪工业发展模式,对企业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从生产原辅材料选取和利用,生产工艺设备,生产路线和产品的选取到每个生产环节以及能耗物料的综合利用等贯穿始终。清洁生产就是指将污染物消除或消解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末端处于无废或少废的一种全新生产工艺路线。清洁生产是将产品生产和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资源、能源配置利用的最大效率和环境成本的最小量化,是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清洁生产就是把工业污染控制的重点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移到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全过程体现在原料、工艺、设备、管理、三废排放、产品、销售、使用等各个方面,从而使污染物的发生量、排放量最小化。
本项目清洁生产符合性如下:
1、工艺设备
①本项目采用先进实用工艺,多晶硅组件国内应用于光伏发电的主要组件,技术较为先进且成熟。
②在元件制造方面,多晶硅组件相对单晶硅更为节约能源,节省硅原料,达到工艺成本和效率的平衡。同等发电量的情况下,多晶硅组件的占地面积比单晶硅小得多,产能也相对较高。
2、原辅材料及能源
①原料来源是太阳光,属于无毒无害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职工生产生活所用能源均采用电源,属于清洁能源。
3、产品
本项目是发电工程,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属于清洁能源,该能源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3、污染物产生
光伏发电站运营期间没有大气污染物、污水、较大噪声产生,只有固废到期光伏组件产生,经妥善处理后不会有较大的环境影响。
该项目年发电量5.56万kWh,相当于节约折合节约122.4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306吨,减少SO2排放量2.4吨,减少NOx排放量1.2吨,年可减少烟气排放量63.6万Nm3,有效减少社会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
总结以上几点,光伏发电站项目执行严格的环保措施后可实现达标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因此本项目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三、环境风险分析
1、评价目的和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遵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精神,按照《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鲁环发[2009]80号)》要求,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为指导,通过对本项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后果计算等风险评价内容,提出本项目减缓风险的措施和应急预案,为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危害的目的。
2、风险源分析
该项目没有列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A.1的危险物质,该项目无重大危险源。
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人身伤害风险。
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不符合,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意外。
设备的堆放与搬运等发生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意外。
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
电气设计均按环境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F1级防腐型和户外级防腐型动力及照明电气设备。根据车间的不同环境特性,选用防腐、防水、防尘的电气设备,并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和接地保护。供电逆变器、配电箱开关等设施外壳,除接零外还应设置可靠的触电保护接地装置及安全围栏,并在现场挂警示标志。操作电气设备的电工必须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并有监护人。配电室必须设置挡鼠板及金属网,以防飞行物、小动物进入室内。地下电缆沟应设支撑架,用沙填埋;电缆使用带钢甲电缆。设置各种可能的通讯联络方式,如手机、对讲机、固定电话等,确保联络畅通。
(2)、防止触电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a、检修机械必须严格执行断电挂禁止合闸警示牌和设专人监护的制度。机械断电后,必须确认其惯性运转已彻底消除后才可进行工作。机械检修完毕,试运转前,必须对现场进行细致检查,确认机械部位人员全部彻底撤离才可取牌合闸。检修试车时,严禁有人留在设备内进行点车。
b、人手直接频繁接触的机械,必须有完好紧急制动装置,该制动钮位置必须使操作者在机械作业活动范围内随时可触及到;机械设备各传动部位必须有可靠防护装置;作业环境保持整洁卫生。
C、各机械开关布局必须合理,必须符合两条标准:一是便于操作者紧急停车;二是避免误开动其他设备。
d、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因素大的作业现场,非作业人员因事必须进入的,要先与当班者取得联系,有安全措施才可同意进入。
(3)、电磁辐射环境风险
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排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将电磁辐射列入必须控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据国外资料显示,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源之一。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五大影响:
a.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
b.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c.电磁辐射是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
d.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的发育、骨髓发育、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肝脏造血功能下降;
e.电磁辐射可使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
该项目属于工频和低压,电磁辐射很低。本工程变压等级较低,设备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较低,对对人体和环境不会造成影响。
事故的防范措施是项目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所建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从管理、安全设计等方面提出风险事故的以下防范措施:
(1)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完善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加强岗位培训,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设备管理,特别是对易产生火灾隐患的部位加强检查。
(2)建立事故预防、监测、检验、报警系统;采取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综合预防措施,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3)加强事故管理,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对其它单位相关事故的研究,充分吸取经验和教训。
(4)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应成立应急事故领导小组。
(5)每个生产岗位必须要有一个明确而又能为所有在岗人员熟悉的安全方针;并定期组织员工培训,熟练掌握应急事故处理措施。
(6)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有人值班,自动掌握安全防范措施,尽可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综上,对在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采取各种环保措施,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故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较小。